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和省委“稳住、进好、调优”的经济工作思路,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1]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2],统筹做好防疫情、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发展趋势持续向好、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趋稳向好。坚持战疫情和促发展“两手抓”,强化稳增长政策研究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攻“双过半”,拼搏“三季度”,夺取“全年胜”,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经济指标稳。全年GDP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5%,预计出口总额增长6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1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3]。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稳步增长,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因时因势出台实施县降本增效“38条”、助企纾困“37条”、稳经济“36条”、接续措施“27条”系列政策举措,累计新增各类减税降费超5亿元,“亲清赣商”平台[4]兑付惠企资金2978.6万元,新增市场主体3288户、增长6.7%。市场主体稳健运行,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3.13%、17.69%,增速列全市第3名。
(二)三大战略稳步推进。一是振兴发展迈入新阶段。制定出台石城县欧冠联赛投注:贯彻落实《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欧冠联赛投注:,推动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脱贫攻坚、旅游经验成果亮相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成果展,邀请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来县回访调研。推动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8个事项分别纳入部际联席会议、省苏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推进会议重要议题。二是深度融湾富有成效。推动深石合作走深走实,与罗湖区延续友好城市关系,“耕耘者振兴计划”项目乡村治理骨干专题培训率先在县开班,选派4名干部前往湾区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成功举办2022年新春座谈会暨“三请三回”[5]“赣工回归”招商招工推介会、深圳数字招商推介会等系列活动,新签约东莞智能装备数字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湾区项目,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6个。三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三区三线”[6]划定全面完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突破13.3平方公里。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36处,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浪漫琴江文旅街区成功创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配合打造“六个区域性中心”[7]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产业能级加速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三产比优化为18.8:30.4:50.8。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鞋服产业园成功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基地,龙行天下、德都食品、吉耀精硅一期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71家,运动鞋服产业产值达170亿元,园区企业增至260余家,用工达1.5万余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园区工业营收均突破100亿元,工业税收突破5亿元。服务业稳步回升。高质量承办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获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4亿元,同比增长32.64%。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全县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居全市三类县第一。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长14.4%、13.3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农业生产稳步提质。粮食总产超12.5万吨、实现“五连丰”,生猪产能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白莲、烟叶、油菜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年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2.89%、25%。新增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31个、富硒农产品认证43个,“石城烟叶”“石城贡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扩大内需提质扩容。投资支撑有力。扎实打好“八大行动”重点项目大会战,坚持重大项目节假不停工,实现项目建设不断档。20个省大中型项目、24个大会战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3.12%、139%。争资争项持续发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1.34亿元、政策性开发基金1亿元、设备购置贴息贷款额度0.96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54亿元;新增储备2023年地方专项债券项目67个,债券资金需求75.82亿元。消费加快回补。扎实开展商贸消费提质扩容行动,培育壮大工业旅游、夜间经济等消费新热点,全年累计发放政府电子消费券625万元,带动消费金额约3000万元。出台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措施9条,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7.3万平方米。外贸逆势上扬。新引进龙行天下和盛源华两个大型外贸企业,全县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达131家,1-11月出口总额达6.5亿元,居全市第5。
(五)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双“一号工程”[8]加速推进。做优做强数字经济,3个市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达100%,上云企业突破600家,通过省级认定数字经济核心企业12家,实现核心产业营收80.6亿元。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对标提升行动,实现108个事项“市县同权”办理、294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319个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37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创新活力加速迸发。出台科技创新扶持新政19条,2家企业获批组建市级创新中心,佰盈体育获评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两化”融合企业,成功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全县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6人、急需紧缺人才1027人,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改革潜能加速释放。完成12个“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布局,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正式运营,乡镇“一级财政”改革试点高效推进,“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移风易俗改革经验获省委、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国资国企、医保服务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区域发展更趋协同。一是城市功能品质巩固提升。谋划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重点项目35个,完成投资24.13亿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43户、棚户区改造200套,7条“断头路”建成通车。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20根,新增道路停车收费泊位640个,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脱贫成果全面提升,消除668户返贫致贫风险;2.5万名脱贫户及“三类人员”[9]稳定就业。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完成11个乡村振兴示范点、56个新村点建设。乡镇经济全面提升,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848.73万元,94%的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三是生态良好优势着力彰显。饮用水水源地、县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Ⅱ类,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6.265公顷、水土综合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低质低效林改造4万余亩,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2.5%,成功入选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城镇2个、生态乡镇1个、森林乡村9个,市级生态村5个,成为全市第二个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县。
(七)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支出29.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85%。50件民生实事总体达到时序进度。社会民生持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均完成年度任务103%、114%。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优化学校网点布局,新改(扩)建校舍17.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965个,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九连增”。健康石城加快建设,建成全市首家县级医院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5种,县内3家二级医疗机构同步市级实现DIP付费试点,“五大中心”[10]建设持续开展。社会保障有力有效,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提标扩面,7980户15406名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文化、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科学果断处置多轮突发疫情,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信访形势平稳向好,公众安全感、政法满意度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总体上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能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需要说明的是,受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等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降低,经济增长动能减弱,GDP等部分指标增幅低于年初计划。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宏观形势错综复杂,区域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实力不强与转型发展的挑战。首位产业层次较低、集聚效应不明显,整体实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差,转型发展压力较大。二是增长动力不足与持续发展的挑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如房地产投资等正在减弱,同时工业投资扩产有所转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的服务业增长点尚未形成。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与共享发展的挑战。受经济下行和实施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压力增大。同时,重点民生领域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要素制约与创新发展的挑战。融资难导致企业成长乏力,人才资源匮乏影响创新创业,土地供给影响发展壮大。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做好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全县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决落实“六个江西”建设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高质量打造“两地三区”[11],为全面建设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开好局起好步。
(二)预期目标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稳中有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10.5%左右。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推进“三大战略”,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1.加快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高质量落实革命老区“1+N+X”[12]政策欧冠联赛投注:,重点推进贯彻落实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的66项重大事项和9项试点示范事项。灵活用好重大议事机制,力争上报省市苏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重大事项不少于6项。持续扩大对口支援效应,加强与历批次挂职干部沟通汇报,加密赴支援部委、省直厅局对接频次,积极争取国家乡村振兴局、司法部等对口支援单位协调乡村振兴、温泉康养、品牌鞋服、红色旅游等政策支持事项,促成对口支援单位领导赴县调研指导,争取出台年度对口支援方案。
2.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深石对口合作走深走实,加快实施首批纳入深赣合作重点事项,积极对接深圳国企,规划共建现代农业富硒、富锌产业园区。围绕产业协作、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与深圳对口部门沟通对接,共同研究制定专项合作实施方案。推动更高层面深度互访交流,加强沟通协调,促成深圳市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莅临石城考察调研对口合作工作,完善与罗湖区协商合作长效机制,争取区县合作、干部交流等事项取得更大突破。
3.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六大区域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石城北冷链物流、“石城红米”科研示范基地,重点布局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启动谋划2023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储备工作,推动石城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六个区域中心”建设水平。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制定比学赶超“参照地”年度任务清单,推动各项指标在全省进位赶超。
(二)坚定不移做强产业支撑,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稳步壮大新型工业。壮大产业规模。重点推动品牌运动鞋服产业集群发展,分别培育1家10亿元和5亿元鞋服企业,力争鞋服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着力推动绿色食品、新型机械制造、新能源、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13]工程建设,力争年内新建3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扩大工业投资。积极开展工业领域“项目大会战”,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3个、年度计划投资27.62亿元,建成投产开心米奇、粤胜新材、海润制衣项目,加快天贻香酱酒、道生纺织等项目建设。培优扶强企业。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新培育营收过亿元企业5家、“专精特新”[14]企业5家,新增入规企业15家,打造1-2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园区升级。深化“亩均论英雄”[15]改革,持续推进园区“腾笼换鸟”[16],挖掘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空间,力争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亩以上、2023年新增平台开发面积1000亩以上,实现园区营收达120亿元,开发区争先创优排名前移2位。
2.加速推进全域旅游。打造精品化景区。加快推动赣江源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积极创建江西省“风景独好”旅游名县,持续推进天沐温泉、森林温泉、花海温泉等温泉项目开发提升,促进温泉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整合,做大做强温泉品牌。启动开发堰塘岩、仙桃岩、红石寨等丹霞地貌景区景点。完善全要素链条。实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旅游全要素提档升级工程,加强县城夜间集市、美食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建设,推动浪漫琴江文旅街区创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八卦脑、赣江源等景区布局生态民宿集群,力争创评1家三星级以上民宿。推动全方位融合。推动“旅游+文化”,打造云境研学基地等一批文旅综合体,推动“闽粤通衢”博物馆等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推动“康养+旅游”,打造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基地,构建石城特色康养产业;拓展“旅游+工业”“红色+旅游”等全域旅游业态,推进消费提质扩容。
3.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大力引进、培育发展以智能设备为主的数字产品制造业,力争建成5G基站超500个、引进亿元数字经济企业1家以上。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力争推动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上云企业超600家,培育上云标杆企业1-2家,打造“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推动“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应用,着力建设数字乡村、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加快推动站胜智能制造鞋服产业园等一批市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23.65亿元。
(三)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着力推进项目扩投资。一是发起项目建设新攻势。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四大攻坚行动”[17],实施16个省大中型项目、136个“八大行动”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45.72亿元、121.11亿元。开工汇德运动用品、济广高速石城北出口连接线等项目,加快建设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区、返迁安置房等项目,建成古樟工业园标准厂房、智慧物流园等项目,推进石城县城北大桥拓宽项目、龙潭下水库、石城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用好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推动更多签约项目资金尽快投放。拓展项目储备新思维。抢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增加规模、扩大领域机遇,力争通过国家审核政策性开发性基金项目15个以上,下达基金额度超1亿元;谋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符合“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50个以上,争取通过国家评审专项债券项目30个以上,确保专项债券额度在同类县市区中排名前列。掀起招大引强新高潮。持续打好招大引强大会战,开展“粤企入赣”[18]等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个,获省市认定5020项目[19]2个以上。
2.着力提振消费快回补。一是加快促进商贸消费。深入实施新一轮商贸消费提质扩容三年行动,抢抓 “五一”“十一”等节庆消费热点,不间断组织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用好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政策措施,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闽粤通衢历史文化街区等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建设,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60家。二是加快提升文旅消费。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石城段)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以红色研学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品牌旅游线路,办好特色赛事、节会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15%。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省级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项目,打造电子商务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本土网红达人和电商新农人,积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开展“赣品网上行”“十百千万”等系列直播带货助农活动,力争全年网络零售额突破11亿元。四是加快提振住房消费。继续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9条政策措施,抢抓传统销售旺季,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
3.着力做大总量稳外贸。一是提升出口增量。加大外贸企业招商和“两转”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晖跃、德都等企业参与自营出口,鼓励本地外贸企业协调总部以欧冠盘口:公司名义报检,提升出口增量。二是调整出口结构。加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支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实施“一县一策”工程,力争年内引进至少一家外贸出口龙头企业,调优出口结构。三是降低出口成本。落实外贸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用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红利,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消博会等线下展会,利用数字化平台拓市场、抢订单。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1.增强营商环境竞争力。深入实施“一号改革工程”,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探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抓好40项重点任务和127项改革事项落实,力争3项以上评价指标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市县同权”“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20]等改革,重点推进赣政通、赣服通等平台建设,确保年底实现85%以上事项“一网通办”,100件以上“一件事一次办”及350件以上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公开招投标领域、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等专项治理,推动涉企纠纷快速化解、动态清零。持续实施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优化惠企政策兑付流程和联动机制,力争实现全年为企减负5亿元以上。
2.增强改革创新驱动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升级融资平台,推动城投集团、文旅集团高质量转型升级。加快乡镇“一级财政”改革试点,创新开展基层财政直达资金公开试点,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乡镇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力争全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6亿元以上,贷款规模突破22亿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市交易试点,提升乡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落实教育、生态、医疗等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增强科技赋能支撑力。一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推动鞋服检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检测中心,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家,支持佰盈、大由大创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年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力争培育“潜在瞪羚”1家以上。三是强化人才招引培育。深入实施“双招双引”[21]工程,大力开展“引百名精尖人才、育千名乡土人才”行动,力争年内引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1个、高层次人才40名,吸引500名以上大学毕业生来县返县就业创业。四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力争2023年全县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左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3亿元。
(五)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1.大力提升城市能级。一是推动全域一体化。注重规划先行,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全面开展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因地制宜编制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等专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统筹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二是推动城市品质化。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污水处理、排水防涝等市政工程,推进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完成6个老旧小区改造7.9万平方米、棚户区住房改造699套,实施城北大道拓宽工程,推进东城大道北延伸段等城区支路和“断头路”建设,加快建设新汽车客运站,完善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公共设施,推动交通一体、服务共享。加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新建“口袋公园”3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3%以上。三是推动治理精细化。落实“全景江西”行动,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开展城市精细化提升四大行动,着力推进24项整治工作,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良好城乡环境。优化住宅物业管理,完善社区功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力争“三类对象”风险消除率达56%以上。聚焦稳就业、兴产业,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增收措施和“一对一”帮扶责任,实现有就业意愿劳动力充分就业,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左右。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22],防止“非粮化”[23],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2.5万吨,生猪出栏达16万头以上。打好“富硒、绿色、有机”牌,创建市级高标准富硒示范基地1个、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30个、培育富硒农业示范龙头企业1家以上。抢抓融湾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做好农村房屋突出问题整治,全面完成22个示范点及100个新村点建设任务,扎实推进30公里“四好农村路”[24]建设,整改问题户厕3200个。培育壮大乡镇经济,确保年内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3.聚力构筑生态屏障。出台石城县碳达峰碳中和[25]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26],开展“两高”[27]项目排查清理整改专项行动,统筹推进能耗“双控”,万元GDP下降2.5%。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实施新的“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深入打好“气、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地表水监测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抓好1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4.03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8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林地赎买,争取列入省级林业碳汇[28]、碳中和试点县。探索推进用能权、水权等交易试点,争取完成1个水权交易。探索实施GEP[29]全域核算,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改革,开展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湿地建设项目申报。加大生态创建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打响生态文明品牌。
(六)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1.筑牢社会保障网。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落实减负稳岗就业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1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0.32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外地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参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成县社会福利院护理型床位提升改造,加快县老年养护中心二期项目落地。完善积极生育政策措施,新增托位245个以上。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93套。
2.扩大公共服务面。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学前、义务、高中、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全面落实“双减”[30]政策要求,全力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中小学校20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倾力打造“健康石城”,加强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大一附院、江西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对口合作,建成投用县人民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赣江源镇中心卫生院,增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功能。繁荣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开展艺术精品大繁荣行动,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31]工程和“一县一品”冰球项目,提升文化体育供给水平。
3.共建社会和谐体。守住疫情防控底线。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防疫物资、医疗设备、救治药品等资源储备,加快完善县应急指挥中心(县疾控中心)。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安全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力争将各类自然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守住社会大局稳定。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纵深推进“全民反诈”,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石城。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目标昭示新希望,新任务期待新干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不负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富裕美丽温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城不懈奋斗!